您现在的位置是: 东方八卦网>>聚焦
9年成功参与挽救634条生命这群青年医学生为推动AED应用步履不停

“大家跟着我,注意按压的节奏和深度,这是拯救生命的关键。”?“学生导师”们严肃而专注地指导着一排排“小叶子”进行心肺复苏训练。这是交医为进博会志愿者们特别安排的急救技能强化课程,在每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博会志愿者校级培训的现场,都会看见此情此景,至今已连续开展六年。今年10月中下旬,团队即将迎来与进博会“小叶子”培训的第七年之约。

怀抱理想步履不停

从培训到实操,从一场场赛事到一个个社区,在全国推动社会急救使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就得到救治,让心脏骤停不再成为潜伏于人们身边的头号健康杀手——这条路,“慧救同心”团队已跋涉了九年。

上海交通大学“慧救同心”急救服务团是一支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组成的心脏急救志愿服务团队。团队在为基层民众提供高质量的急救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科研转化创新,研发社会应急响应系统,这群医学生们怀抱着理想,始终步履不停。

“慧救同心”团队的故事可以追溯至2016年。两位老师,六名同学,诞生在交大医学院校园内的“我能心急救”志愿者服务队前往河南和北京,开展了12场急救课程,培训了429人。2018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带队老师又带领学生们开展了关于上海市内体外自动除颤仪安置情况的调研,排摸“救命神器”管理和使用规范的现状,并提出加强设备管理和提高民众急救技能的若干改善策略。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涌入到这支队伍里来。从2016到2020,团队核心成员增加到百余人,涉足全国十余个地区和城市,到2020年底,“慧救同心”团队直接培训民众23000余人。

不过,这样斐然的成绩,在中国心脏急救的难题面前,却显得杯水车薪。“慧救同心”团队学生负责人屈明宇援引专业数据,要实现心脏骤停的稳定响应,民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需要达到30%,而这一比率目前仅有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要让整整4亿余人掌握心脏急救技能,而如果单纯依靠培训,依照国家现有增速,还需要近百年的努力,而千千万万的潜在患者,等不起。

从急救培训到多主体协同

屈明宇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研究生。2020年,他接手团队并积极探索破局之法。他意识到,要想在民众技能普及率较低时就实现普及率达30%时的预期效果,民众、调度员、志愿者等多个救治主体的共同参与至关重要。团队就此也凝聚共识,单纯的公益培训不能肩负起中国急救事业的召唤和期待。

“是时候变一变了!”在交大医学院团委的支持、青年教师张琳的指导下,屈明宇带领“慧救同心”团队系统分析了近万条来自各地急救中心的120录音数据,简化心脏骤停识别工序,同时与安克公司合作开发了视频指导模块,让民众可以在调度员的指导下完成急救操作。

2020年来,全新的体系已在深圳、杭州等多地试点,“慧救同心”团队所积攒的力量,紧握的梦想,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截止今天,团队已直接或间接培养20余万名注册志愿者,建立267个急救响应根据地,参与挽救了634条生命。

多方力量助推项目落地

屈明宇感到,多方力量助推项目落地探索破局之法的路途离不开地方政府和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支持。“慧救同心”团队积极与企业、政府、医疗机构等社会各界合作,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

作为从“我能心急救”志愿者服务队到“慧救同心”团队一直以来的指导教师,张琳表示,团队从2016年起便深耕院前急救领域,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急救培训模式到数字化创新服务模式的转型。这其中,每一遍尝试、每一次坚守,都是团队成长的“踏脚石”。而如今,急救的接力棒一届届传承,成为无数心脏骤停患者更多的生命希望。

而“慧救同心”团队的下一项目标,就是把各地证实有效的协同响应模式带回上海。在交大医学院的支持下,团队已与上海市急救中心共建急救实践基地,为每一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颁布救护员证书,并在多个高校开展协同救治的局部试点。

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交医老校长王振义院士曾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对患者负责”。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慧救同心”团队表示,也将始终以王振义院士为榜样,积极投身院前心脏急救事业,以青年力量推动社会急救建设,让更多人成为自己周边人生命的守护者,让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能够接受及时有效的救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